哈尔滨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郑学清快门记录城市巨变哈尔滨新闻网
TUhjnbcbe - 2023/8/29 19:58:00

哈尔滨日报摄影部高级记者郑学清。

郑学清拍摄的马家沟改造前后对比图。

道里区友谊路街角的一幢普通居民楼,74岁的白发老翁用刚买来不久的扫描仪和年轻人基本都会用的Photoshop,处理着那些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。老人说,用这种新奇的方式把自己和照片连接在一起,带回那一段段在记忆中有点斑驳的历史,这感觉让人怀念、激动又充满感叹。

怀念年轻时的岁月,激动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、见证者和记录者,感叹40年弹指一挥间,一转眼便是沧海桑田……

老人名叫郑学清,在为《致敬改革开放40年·冰城往事》郑学清摄影展收集着自己压箱底的得意之作。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哈尔滨日报摄影部的主任,郑学清说,自己很荣幸能拿着相机,记录他身为新闻工作者时身边发生的新鲜事,而当时的新闻如今已成为埋藏于人们心中的历史。

从电表厂工人到哈报摄影记者

在群力体育公园的一片空地,郑学清遥控着新买的无人机,拍摄着10年前还并非如此的新区美景。“以前没有无人机时,我们都是坐飞机航拍,一小时2万元租金。”郑学清说,在经济并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,那样一笔钱算是“天文数字”。而哈尔滨日报给予了郑学清一个广阔的平台,让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,用照相机记录下北国冰城当时的风貌。

年,郑学清从老家天津来到冰城,成为哈尔滨电工仪表厂一名普通的宣传干事。上世纪70年代中叶,这里制造了中国最早的单反照相机。作为宣传干事的郑学清保管着公家的一台单反相机,拍摄劳模光荣榜照片、厂里生产竞赛图片。本来就有美术功底的他对于图片的构图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天赋。就这样,他投稿照片多次被哈尔滨日报以及《中国摄影》《大众摄影》等杂志采用。于是,当时只有3个摄影记者的哈报向他抛出了橄榄枝。“当时想着,如果能把爱好当成事业做,一定很幸福。”几经周折,在年,郑学清成为一名正牌的摄影记者。

15年记者生涯记录无数历史瞬间

挎着3台相机,每天24小时无休息日的工作状态虽然辛苦,但郑学清干得很起劲。从年到年,作为摄影记者的15年间,郑学清在这座城市记录了无数的历史性瞬间——年6月,江泽民视察哈尔滨,在哈尔滨亚麻厂,江泽民倾听纺织女工说话的珍贵瞬间,被郑学清拍了下来。他说,这不仅是国家领导人对于人民心声的倾听,更代表了*和国家对人民意愿的聆听和尊重。

年,改革之风吹遍大江南北,人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,郑学清在电大记录了很多人坐在走廊楼梯上,等待老师面授辅导的画面。也是从那时开始,很多人挣脱了体制的牢笼,开始了自己的“第二职业”。

郑学清说,他很高兴自己也是变革中的一员——40岁转行做记者,即使内心也有过忐忑和不安,但他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相机,每天24小时待命,记录这座城市和百姓生活的点滴。在这过程中,郑学清的视野不断拓宽,他逐渐用镜头记录不被普通人注重的细节。“总有一天,现在的新闻摄影会变成未来的历史,而这些瞬间也会变成珍贵的影像。”

老照片见证40年沧海桑田

退休14年,郑学清依然用相机记录着哈尔滨现今的风貌。“原来的群力都是耕地,现在已变成了一座新城,变化太快了。”面对着照片中的影像,郑学清掏出了尘封许久的记忆。

在郑学清的电脑中,有一片重要的储存区——哈尔滨新老城区对比。二三十年前的哈尔滨旧景,若不是本地老人,根本认不出是现在的哪里。为了记录下当时这座城市的影像,他爬遍哈市的每一座高层建筑。现在每每看到这些旧照片,郑学清总会感叹和怀念。

虽然反复对比,电脑里的好多老照片依然找不到归属地。“反复对比反复找,年头太多,哈尔滨城市发展太快,很多原来的标志性建筑都没了,实在看不出这都是哪里了。”这样的变化给郑学清增添了不少“烦恼”——那些不知归属地的照片,或许也将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永久的“悬案”。即便如此,郑学清依旧感恩生在这样的年代:“时代在发展,落后的终归要被更好的取而代之。”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郑学清快门记录城市巨变哈尔滨新闻网